高杠杆炒股票 中国金茂打赢“翻身仗”,提质换仓稳步跨越地产周期
如果说房地产曾处于黎明前的暗夜高杠杆炒股票,经过去年以来的政策“甘霖”,当前行业已行至迷雾渐开、拨云见日的关口,楼市复苏蠢蠢欲动,企业投资也正重新加码。
但是,经过上一轮出清与洗牌,当前能留在牌桌竞争的房企已数量大减。那些“活下来”、并且“活得好”的房企,是如何顺利穿越行业周期的?背后有何战略砝码?
近日,中国金茂发布2024业绩报告,给出了一份当下房企“逆势突围”的样本。营业收入590亿、归母净利润超十亿、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幅超三成、累计回款970亿、未售货值中87%位于一二线城市......多项业绩数据可圈可点。
(中国金茂2024全年业绩发布会现场)
年报发出后,多个业内机构看好金茂后市,上调或维持买入评级。
作为一家起家核心城市、以高端改善产品见长的房企,金茂是如何稳住基本盘、找到跨越周期打法的?背后的砝码,实则藏在“盘活存量、做优增量”这一核心策略中。可以说,过去一年,金茂通过“以增量带动存量”,打赢了一场亮眼的“翻身仗”。
业绩突围“活下去”
翻开金茂2024年报,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点是,盈利正增、归母净利超十亿元。
在当前的房地产行情下,能实现盈利增长、且为正值的房企,可谓业内的“少数选手”。去年,超六成上市房企业绩亏损,其中不乏头部及央国企,能推动盈利逆势上升的更是屈指可数。
究其根源,过往几年房企拿地价格普遍偏高,受市场行情影响,大多会降价加速去化,导致新近结转的项目利润空间极小;叠加资产减值等额外因素,去年业绩亏损的成为大多数。
过去五年间,金茂也曾有过业绩波动期;而当大多数房企还在低谷期徘徊时,金茂何以扭亏为盈?这是透视其战略的关键切入点。
财报显示,去年金茂整体收入约590.53亿元,其中城市运营及物业开发销售收入约493.01亿元。从营收端而言,去年金茂稳住了基本盘,销售成本也整体下降20.39%;因城市运营与物业开发毛利率增长,去年金茂的整体销售毛利率约15%,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。
毛利率回升的同时,金茂持续向管理要效益,去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下降22.79%、行政开支下降23.98%,经营开支明显下降;同时,利息开支总额同比下降15.51%,主要因年度平均贷款额及贷款利率均下降,财务端整体“控费用”效果十分显著。
另一个关键因素是,相较于2023年度,去年金茂计提各项减值的规模明显减小。过去一年,金茂的年度其他费用及损失净额,同比降低了63%,主要因计提发展中物业、持作出售物业、应收关联方款项减值准备金额较上年减少所致。
截至2024年期末,金茂年度利润为21.99亿元,同比增加145%;不计发展中物业、持作出售物业等资产减值拨备影响,年度利润为38亿元;公司所有者应占溢利10.65亿元,同比增加115%;若不计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,公司所有者应占溢利为13.33亿元。
“控费用”是房企的普遍动作,而金茂之所以能扎实提升盈利,背后有更细致科学的考量。
“公司近四年以来,⼀直持续在推进改⾰,固本强基、提质增效,⽬标就是不断提升股东回报,提升每个项⽬、每个资产的盈利能⼒和⽔平。”中国⾦茂⾸席财务官乔晓洁表示。
据乔晓洁透露,自2023年以来,金茂获取的房开项目利润率都很不错,整体净利润率能达到10%以上;部分开盘的项目如上海中环⾦茂府、天津体北⾦茂府、西安⾦茂璞逸曲江等,项目⽑利均超过20%;通过不断做优增量,提升了整个开发板块的盈利水平。
(西安金茂璞逸曲江实景图)
非开板块也持续巩固“第二曲线”,聚焦精品持有,全⼒打造标杆项⽬,通过轻资产持有及资本化运作,提升“第二曲线”业务的盈利能力。
多项举措背后的核心,便是通过“盘活存量、做优增量”,强化全链条竞争⼒,最终提升ROE(净资产收益率)水平。
资产换仓“活得好”
去年盈利逆势增长,看似是一项财务数据的优化,实则潜藏着金茂对行业及未来的判断。
经历周期波动的房地产行业,当前政策暖风频吹,市场也开始在分化中回暖。部分高能级城市已有止跌回稳之势,从销售到土拍均热点频出;同时,多数三四线城市短期依然有调整压力。土拍市场和销售市场,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、背离之势。
在房地产“量价调整”的过程中,企业如何顺势调整战略?顺利穿越周期?
在中国⾦茂董事长陶天海看来,当下房企要实现“涅槃重生”,需要经历三个阶段:活下去、活得好、活出彩。在活下去的阶段,企业需要破局突围,保证现金流量安全,打破规模的负向螺旋。对过去两年的金茂而言,这一阶段已切实经历并实现。
在“活得好”阶段,房企战略的核心是“调结构”,在稳住经营基本盘的同时,加快存量资源的“换仓”动作,通过“做优增量、盘活存量”,让资产质量有根本性改进。“活出彩”阶段,需等行业本轮调整基本完成,留下来的“选手”探索广阔的结构性需求与机会。
而自去年以来,金茂的数轮投资及经营动作,已然走在资源换仓、调整结构的道路上。
过去的2024年,金茂共精准获取了22个优质项目,项目总土地款333亿元、权益土地款202亿元,其中一线、二线城市的货值占比高达99%;进入2025年,金茂继续发力投资,前两月土地投资款189亿元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投资占比进一步提升。
销售市场上,去年金茂销售金额983亿元,行业排名第12位,稳居第一梯队;回款额970亿元,回款率达99%;“金玉满堂”产品线全新发布,住宅公寓平均签约单价达2.2万/平方米;期内,金茂“9府3璞2满3棠”面市,多个项目首开售罄,得到市场验证。
(宁波明湖金茂府实景图)
在运营方面,金茂也展现出了亮眼的市场化竞争水平,期内持续提升运营效率,优化“6-10-12-24”运营标准,新获取项目“06”首开周期提速至5.8个月,“10”股东现金流回正周期提速至7.4个月,“12”经营性现金流回正周期提速至10.7个月,6个项目实现当年拿地、当年首开。
聚焦核心城市拿地、提升产品竞争力、提升运营效率,都是当下金茂“做优增量”的切实动作,真正“调仓提质”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值得注意的是,到一二线城市拿地,虽然已是房企共识,但并非每家企业都能效益最大化。
中国⾦茂⾼级副总裁张辉透露称,金茂对拿地项⽬有一个内部评价指标——“投资精准度”。从数据看,2024年以来,金茂“即拿即开”的项⽬,投资精准度都超过100%~130%,体现了公司投资战略制定、执行的成功。
张辉表示,当前市场在变、政策在变,行业调整会延续相当长时间,金茂会坚持“利润优先”的战略导向,⽤增量带动存量问题解决,持续优化财务报表,改善盈利状况。在风险防范、确保安全的基础上,保持相对积极的投资,同时做优产品品质、提升回报率。
在做优增量的同时,金茂也在通过极致的签约回款、现金管控、降本控费、价值创造,推动“盘活存量”,实现自我造血与修复;同时,紧抓政策“收储”东风,通过⼟地回收、规划调整、资源置换等方式,与地方政府实现合作双赢,最大程度盘活存量资源。
可以说,去年以来,金茂整体战略方向正确、战术执行有效,打赢了一场漂亮翻身仗,找到了房企稳住经营基本盘、跨越行业周期、助力转型升级的打法。
面向未来“活出彩”
经历本轮市场出清后,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多大,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
陶天海认为,存量问题消化完后,未来中国房地产的结构性需求,依然将⾮常旺盛,地产⾏业还是⼤有可为。同时,行业格局一定会出现调整、逐步成熟;未来的市场竞争,将主要集中在⼗⼏家全国性房企,以及⼤量的地⽅性房企之间。
面向未来,房企如何走得更远、更好,绝非靠传统惯性能够抵达,必须有突出的竞争优势。
对金茂而言,当前的行业形势绝非“逆境”,反而十分契合其品牌基因和优势。
截至2024年底,金茂的未售货值约2800亿,可充分支撑公司经营需要,且优63%集中在华北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,87%位于一二线城市,货值结构极优。
同时,稳健的资金盘面、畅通的融资渠道,也将为金茂的业绩发展提供支撑。
过去一年,金茂持续优化资产负债表,融资成本、债务总额同比均下降,境内新增融资平均成本低至2.87%;债务到期结构合理,一年内到期占比下降至18%,外币债务占比降低至25%;期末公司“三道红线”维持全绿,融资渠道多元畅通,财务状况稳健。
乔晓洁表示,目前金茂的融资空间⾮常充⾜,截至24年底,未动银⾏授信还有700多亿。外债管理方面,在压降外债的同时保持一定额度,随着市场转暖,已有不少投资人表达了投资意愿。
在做强主业的同时,房企要想在下个地产周期“活出彩”,必须发展“第二曲线”。
对金茂而言,构建主业护城河之余,还要巩固质量发展,契合行业向存量市场发展的趋势,加速物业服务业务增长,打造商业、酒店、公寓差异化轻资产管理能力,形成业绩“增长极”,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形成抵御周期波动的发展新模式。
以持有业务为例,截至2024年末,金茂在手资产优质,年度收入合计约34亿元,在营总建面约300万平方米,其中商业及写字楼收入17亿元、酒店收入17亿元;期内多个筹开项目顺利开业,管理机制及团队持续优化,为REITs平台不断储备优质资产。
得益于金茂稳健的业绩表现、可见的发展潜力,多家业内机构给出“唱多”评级报告。花旗银行表示,金茂在稳定的债务规模下加速购地,并计划通过资产转化、改善利润率、持续加强管理架构和效率等,提升股本回报率,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公司实现长期增长。
金茂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,未来将继续以高质量地产开发为核心,聚焦精品持有、高端服务、建筑科技三类业务,助力公司发展,打造核心竞争能力。“金茂不仅要做特长生,还要做优等生,各项能力要在全面均衡之上有亮点,真正实现长远的高质量发展。”陶天海表示。
举报 相关阅读
时隔近两年时间,中国金茂再次“换帅”。
156 03-11 20:05
在科技革新的时代浪潮中,“杭州六小龙”—— 游戏科学、深度求索(DeepSeek)、宇树科技、云深处科技、强脑科技、群核科技,宛如闪耀的新星,于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披荆斩棘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。它们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,也为杭州这座“数字之城”注入了全新活力。随着这些企业的崛起,一个关键问题摆在眼前:金融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?又是怎样通过创新来满足这些企业独特的需求,助力它们一路腾飞,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崭露头角的? 这正是本文试图深入探讨与剖析的核心所在。
47 02-24 09:24
两家民企也成功补仓。
493 02-20 22:58
陈吉宁指出,要坚持工业立区、工业强区,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,培育壮大新动能,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。
25 02-13 21:55
博威合金基于数字化平台与资源整合带来的优势高杠杆炒股票,在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做到全球领先。
19 02-11 18:3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